NEWS
INFORMATION
冬至 |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
冬至,标志即将进入寒冷时节,民间由此开始“数九”计算寒天。
在养生学上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,有”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“的说法。主要是因为“冬至一阳生”。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冷的季节,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“中风”者增多,天冷也易冻伤。
冬至节气,意味着进入数九天,迎来最寒冷的天气,《易经》中有“冬至阳生”的说法。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,阴极阳生,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,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,而发挥其滋补功效。可见,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。
保健专家提醒:冬至到小寒、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。因此,朋友们要注意防寒保暖,以防感冒的发生。
午时茶颗粒
功能主治:祛风解表,化湿和中。用于外感风寒、内伤食积证。症见恶寒发热、头痛身楚、胸脘满闷、恶心呕吐、腹痛腹泻。
冬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:
1、起居
冬令气候趋寒,天地阳气潜藏,应之人体,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。在起居上,应早睡晚起。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,晨练时间不宜过早,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,或使原有疾病复发。
2、药补
在这个阶段,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。比如膏方。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,服用时感滑润爽口,既能进补,又能治病。有病治病,无病防病,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。
归脾膏
诺得胜归脾膏,源自宋代,名医名方,三效合一
【处方组成】
黄芪(蜜炙)、党参、当归、龙眼肉、白术(炒)、木香、茯苓、远志(制)、酸枣仁(炒)、甘草(蜜炙)、大枣(去核)。
【功能主治】
益气健脾,养血安神。
用于心脾两虚、气短心悸、失眠多梦、头昏头晕、肢倦乏力、食欲不振。
气血双补、心脾同治、宁心安神三效合一
稚儿灵膏滋
诺得胜稚儿灵膏滋,调理小儿脾胃首选用药。
【功能主治】
益气健脾,补脑强身。用于小儿厌食、面黄体弱、夜寝不宁、睡后盗汗等症。
【组方】
党参、南沙参、白术(麸炒)、茯苓、太子参、山药、地黄、白芍(麸炒)、黑大豆、当归、白扁豆、仙鹤草、功劳叶、牡蛎、煅牡蛎、陈皮、甘草(蜜炙)、大枣、浮小麦、木香、石菖蒲、制何首乌、远志(制)、五味子(制)等24味。
3、食补
俗话说,药补不如食补。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,无疑会让大家接受。
羊肉:补肾御寒
寒风起,羊肉肥,冬至进补,羊肉是首选。羊肉中丰富的脂肪、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钙、铁、磷等营养成分,有着补肾护肝、御寒祛湿的功效。闽南地区,立冬要吃羊肉补冬,据说一冬都不会冷。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,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。
白萝卜:止咳润肺
天气变冷,此时人的手脚易凉,后背易冷,这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所致。这段时间应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。民谚有“立冬萝卜赛参汤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的说法,这句话,除了说明白萝卜是冬天的应季蔬菜外,还道出了它的食疗功效。
古人认为,自冬至起,每九天算一“九”,一直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“九尽桃花开”,春天翩然而至。
让我们携手共度冬至,任梅花谢去桃花飞。